生活热讯
传承与创新并举 让中国传统织物走向世界
2016年11月29日 16:39 来源:城市导报 作者:张宝珍 选稿:龙莉敏

  在历史长河中,传统织物作为一种物化的文化载体,在各国各民族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且风格各异,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古法的植物染色、传统的蓝印花布,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跨界融合,获得新的生命?传统织物传承与创新设计国际研讨会暨上海设计学院20周年院庆活动11月24日在张江举行,来自中、德、英、美等国的公共艺术家和时尚设计师们共同为非遗推陈出新出谋划策。

  据悉,四十年来,上海共抢救了两万多件古代服装款式和十万多个古代纹样。对此,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院长吴小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传承与创新是相连的,而仅做非遗的搬运工,对传承来说远远不够,我们只有创新才能让非遗获得更强的生命力,让中国传统的优秀织物纺织能够走向世界。

  本次研讨会汇集了国内传统织物传承与创新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织物)推广出新相关平台的领军人物、纺织艺术设计师,国外著名设计院校相关的学科带头人应邀进行了演讲。

  英国贝特福德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科林·约翰·戴维斯教授说,今天的织物设计仍然影响着英国的制造业和现在英国的年轻设计师。织物设计的发展是随着艺术和手工艺运动的出现而发展的,是科学、工业与美学之间的完美结合,是可持续的应用创新。

  中国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基金执行主任、东方国际时尚艺术委员会主席康加其女士提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曾经孕育出无数精美的丝绸、瓷器等艺术品流传至全世界,希望通过对于设计的解码,让中国元素在现代更好地发展,使其更生活化、时尚化。

  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时尚设计系副教授塔玛拉·阿尔布以她通过和印度社区的合作为例,思考如何在现代的经济诱惑下保持传统工艺的传承,教给当地人基本的设计理念,使其维生。她呼吁,外界世界给予更密切的关心。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导潘健华老师则强调,服装界、纺织界的混乱需要正本清源,提倡艺术本源的回归。青年才俊需要关注传统文化内涵,同时发现材料的生命,结合其生命去对设计进行演绎。

  德国公共艺术家凯瑟琳以“使用传统纺织品的表面及其协调”案例,通过对旧的织物的改造使其新生,达到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Iaction室内设计公司董事总经理史蒂芬·麦考利·怀特指出,传统织物重量轻,易于改变空间功能,情绪和氛围,提供视觉隐私,亲密关系,并定义空间边界。要结合其独特材质的功能性,以及注意到材料的特性进行设计。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介绍,通过他和团队的努力,使蓝印花布这一充满魅力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放出光彩,使这一中华民族独有的视觉符号在世界上更加夺目。

  上海戏剧学院邵旻博士追溯本源,阐述了中国传统染织色彩的工艺之美、哲学之美,并介绍了染料的组成与宫廷染色的基本方法。

  台湾地区设计师平台负责人蔡佩桦转换视角,以南通土布为例,通过设计师的传承创新,涉及到色彩、纹样、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的转变,并运用在多元生活形态创意产品运用。

  上海非遗文化设计服务中心运营总监俞湘琦女士说,非遗文化在民间苦苦支撑,依靠政府在保护,如何才能走出这个瓶颈?她提出非遗文化传承要懂得贯通,设计是无国界的,放眼世界,纵观古今,才能才思横溢。

  日本的华裔服装设计师Anri Kawabata说,日本的匠人精神,在中国现在提及越来越多,但是她认为,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匠人精神,如何在中国文化中重拾内核,这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研讨会上,来自欧洲、亚洲、美洲、澳洲六个国家的学者、艺术家、非遗文化传承人、设计师平台负责人、政府文化工作成员等围绕主题激荡思想,进行学习与交流,各自发表真知灼见。大会主席叶红教授总结说,传统织物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实用价值外,优秀的传统织物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我们希望在保护、研究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进行应用设计,达到传统与当代、技术与艺术、审美性与功能性完美的结合,呈现多元多极的设计风格,以满足现代人多元审美的需要,以及融入生活高档的需求。传承者和设计师需要多方面综合知识技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研讨会上,来自国外的艺术家们还集中展示了用织物演绎的名画,用织物构筑的公共艺术空间,以及古代织物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让我们没有专业的边界,摈弃浮躁,精心去做一些事情,真正地传承大国工匠精神。”这是与会者达成的共识。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