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剖宫产率应控制在10%-15%合理区间,超出此范围可能意味着过度医疗。然而现实是——
中国:2022年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全国剖宫产率为36.7%,部分省份甚至超过50%;
巴西:私立医院剖宫产率高达80%,被称为“剖宫产王国”;
挪威:长期稳定在16%,被视为“理想样本”。
这组数据对比不禁让人追问:剖宫产率为何失控?医学指征与产妇自主选择之间该如何平衡?
一、剖宫产率不断攀升的背后:三大推手
1.医学指征的“灰色地带”
真正必须剖宫产的医学指征仅占15%-20%,包括:
胎儿因素:严重缺氧(胎心异常)、巨大儿(≥4250g)、多胎妊娠(第一胎非头位),胎位异常等;
母体因素:前置胎盘、严重的母体并发症无法耐受阴道试产、产道畸形;
产程异常:产程停滞、脐带脱垂。
但是在临床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被动扩大的“相对指征”:
比如:某产妇因“胎儿脐带绕颈2周”要求剖宫产,实际上绕颈≠缺氧,也不以超声结果作为临床判断标准,通常不会影响孕妇的分娩方式,医生需结合胎监综合判断;
又如,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孕妇过于紧张焦虑,常常把别人的问题强加在自己身上,找了各种各样的理由要求开刀,使得不少医生做出了无奈之举。
2.产妇的“主动选择”:疼痛恐惧与认知偏差
根据2023年一项不完全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选择剖宫产的原因是“害怕顺产疼痛”;小部分是担心“会阴侧切+阴道松弛影响生活质量”,其实这些担心有些多余,剖宫产手术并非更为安全,相反,剖宫产手术中出血和感染的风险是顺产的3倍(美国CDC数据);剖宫产也不会完全不疼,术后宫缩痛、切口感染、肠粘连等风险往往被大家低估;近几年来产后出血的重要病因来源于前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胎盘种植异常所引起的。
3.从经济效益和人力资源来看
剖宫产手术费用大约为顺产的2-3倍,且耗时更短(平均40分钟vs10小时以上);
从医疗人力资源而言,剖宫产所需的医疗人力付出远远低于自然分娩,一例自然分娩的时间可以完成数台手术,对于小规模的助产机构是否愿意付出如此大的成本支持自然分娩呢?
还有一小部分原因是源于医患双方对于自然分娩的缺乏耐心和信心。
二、医学指征与自主选择:如何寻找平衡点?
1.医学指征:医生必须要坚守的底线
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指南强调:剖宫产应基于“母婴利益最大化”原则。
比如一例完全性前置胎盘产妇,产前突发大出血,紧急剖宫产是挽救母婴生命最快捷有效的手段;我们希望给孕妇做一个全面的评估,切莫盲目追求顺产,忽视真实风险;但也不要将剖宫产视为“万能解药”。
2.尊重自主权≠放任选择
当产妇坚持非医学指征剖宫产时,医生是否该妥协?这些孕妇往往存在焦虑或信息来源的过于片面,这时候需要让她去了解分娩的大致过程和分娩环境,消除焦虑,同时对剖宫产的近期和远期后果有所了解,如新生儿呼吸系统的问题,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的远期风险,妈妈出血,感染,盆腔粘连,疼痛,周围器官的损伤,甚至疤痕子宫再孕破裂的风险等等。
在挪威,通过建立“产前决策辅导体系”,助产士连续3次面谈,将非指征剖宫产率降低2%;
三、破解困局:临床中的创新实践
1.产前健康教育
分娩体验:让准父母“沉浸式”感受产程,破除疼痛想象;
盆底功能训练: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锻炼,用数据证明——顺产并非盆底损伤的主因,更能有效降低会阴侧切及严重撕裂,加速产后康复,造福孕妈妈们。
2.推广镇痛分娩技术
硬膜外麻醉:可将疼痛评分从10分降至3分,妥妥的“人类之光”,在中国一线城市镇痛分娩率可以达到80%以上;
导乐陪伴:降低焦虑情绪,减少非必要剖宫产。
四、给准妈妈的实用建议
1.理性评估风险:高龄或合并症者需提前与医生共同制定分娩计划;
2.选择“友好型”医院:优先考虑能提供无痛分娩、助产士导乐的医疗机构;
3.警惕“网红误导”:切莫让“一刀切”成为常态,勿轻信“剖宫产不疼”“顺产影响夫妻感情”等谣言。
保持好健康心态,科学怀孕,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结语:让生育回归医学本质
剖宫产是伟大的发明,但它不该成为“流水线上的操作”。只有医患共同敬畏生命、尊重科学,才能终结这场“一刀切”。正如WHO所呼吁:“Every birth should be a safe birth, but not necessarily a surgical birth.”(每一次分娩都应是安全的,但不一定需要手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妇产科 卞政
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