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热讯
对话穿越时空的设计 探寻东京建筑的细节
2025年10月30日 13:11 来源:东方网 选稿:王亦斐

  东京,既有江户时代的遗迹,也有超高层的摩天大楼;既有禅意的庭院式美术馆,也有未来感的设计实验室。东京的天际线和街角细节,是由一代又一代建筑师书写的注脚。

  如果说京都是日本的“传统缩影”,那么东京就是日本的“未来草图”。它的建筑,不仅仅是生活的容器,也是艺术与哲学的具象表达。

  丹下健三的代代木竞技场:悬浮的雕塑

  作为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遗产,代代木竞技场以创新的悬索结构,创造出无需立柱的广阔空间,宛如一座悬浮于空中的巨型雕塑。

  

  代代木第一体育馆由两根巨型主柱支撑,钢索如琴弦般拉起整个屋顶,创造出无需立柱的辽阔空间。当年它能容纳一万多名观众,至今仍是世界音乐人喜爱的演出舞台之一。第二体育馆则采用单柱螺旋式钢缆结构,形态优美而轻盈。

  

  屋顶的流畅曲线,实际上暗暗呼应了日本传统建筑的“大栋”和“鸱尾”,即寺庙屋顶那种向天空扬起的姿态。丹下在这里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合奏”。

  

  当年施工团队为确保钢缆的受力精度,甚至参考了桥梁工程的计算方法,这让它被誉为“悬索桥与建筑的结合体”。2021年,这座体育馆被列为国家重要文化财产,不仅是建筑的杰作,也是日本重返世界舞台的象征。

  隈研吾的根津美术馆:都市中的禅意绿洲

  走进表参道,灯光、玻璃、霓虹交织出消费主义的现代景观。但就在这片喧嚣的街区,有一处几乎隐形的建筑:根津美术馆。

  这是建筑师隈研吾最具代表性的“负建筑”实践之一。他反对“强势的地标”,而是希望建筑能退后一步,成为环境的陪衬。

  根津美术馆的入口,是一条由竹林环绕的长廊,深檐低垂,仿佛一瞬间把人从都市甩入禅境。屋顶采用薄型斜坡瓦,檐口削到极致轻盈,配合磷酸处理过的钢板,既延续了日式屋顶意象,又拥有现代工业的质感。

  

  馆内大量使用竹材、软木等自然材料,与展出的东方古美术品相映成趣。面向庭园的落地玻璃,让四季景致与展品同框:春天的杜鹃、夏季的青苔、秋天的红叶、冬日的白雪,都是展览的一部分。

  

  更让人惊叹的是,面向庭园的钢柱施工精度高达 1毫米以内,这背后是匠人的执念。这座建筑不仅仅是“美术馆”,它还是都市人精神的避难所。走进这里,能感受到隈研吾对“都市中的自然”的深情回应。

  谷口吉生的GINZA SIX:银座的新旧对话

  说到东京的商业中心,银座无疑是首选。这里曾是江户幕府的银币铸造地,后来发展成东京最繁华的高档商业区。每隔一段时间,银座的天际线都会因新建筑而改变。2017年,GINZA SIX的落成,再次刷新了人们的认知。

  

  设计者谷口吉生,以其极简与克制著称。他在GINZA SIX中抓住了两个核心元素:屋檐与暖帘。

  水平延伸的不锈钢屋檐,赋予建筑鲜明的现代感;下层外立面的竖直构件,则像一条条“暖帘”,呼应了银座街道狭窄而细密的肌理。每个入驻品牌都可以在“暖帘规则书”的框架内,定制自己的店铺外观,于是整栋建筑就像一幅会呼吸的街景画。

  

  技术上,东京对建筑高度有严格限制,GINZA SIX通过采用“薄型楼板工法”来增加有效层数。屋顶则打造了约4000㎡的“空中花园”,种植了樱花、松树,甚至能俯瞰东京塔与晴空塔。

  开业时,草间弥生在中庭悬挂的巨大南瓜艺术装置成为“打卡圣地”。人们发现,这不仅是一个购物中心,更是银座文化的新舞台。

  安藤忠雄的21_21 DESIGN SIGHT:地下的光之容器

  在东京中城(Tokyo Midtown)的草坪旁,有一座低矮到几乎与地面融为一体的建筑。它就是安藤忠雄与设计师三宅一生共同打造的 21_21 DESIGN SIGHT。

  灵感来自三宅一生的“只需一块布”的设计哲学。建筑外观是一块长达54米、厚16毫米的巨大铁板,从地面折叠而下,像布料被掀起的一角。

  

  约80%的体量埋入地下,内部却明亮而富有张力。三角形下沉庭院将自然光引入展厅,混凝土墙面光洁如镜,每一道阴影都成为设计的一部分。

  

  安藤一贯强调“光与影的建筑”,即便只是静静站在展厅里,也能感受到一种“时间的流动”。这座场馆被称为“东京的设计实验室”,常年举办前沿展览。从未来材料,到社会议题,它不仅展示设计,更通过设计反思生活。

  妹岛和世的SHIBAURA HOUSE:开放的城市客厅

  东京的芝浦区,靠近台场与品川,是一片曾经的仓储和工业地带。如今这里逐渐转型为创意与居住混合的社区。而妹岛和世的 SHIBAURA HOUSE,就是这个社区的心灵地标。

  

  外观是一个通体透明的玻璃盒子,七层高,每层都像半开放的“阁楼”。空间之间通过挑空和楼梯相互渗透,给人一种连续流动的感觉。

  

  这里没有严格的边界:一层是“街角客厅”,任何人都可以走进来休息、聊天;二至五层则是咖啡区、活动区、共享办公空间;顶层还有面向城市的多功能厅。

  

  它不是冷冰冰的办公楼,而是一座“欢迎陌生人的建筑”。在这里,每周都有读书会、工作坊、儿童活动,甚至邻居聚餐。妹岛和世用建筑实现了“人与人相遇”的社会理想。很多外国人误打误撞走进来,以为是一家咖啡馆,结果意外参加了当地居民的活动,从此成了常客。SHIBAURA HOUSE因此被称为“东京最开放的建筑”。

  

  东京,持续的建筑实验室

  从丹下健三的结构诗意、谷口吉生的传统转译,到安藤忠雄的地景融合、妹岛和世的开放社会性——东京的建筑不仅塑造了城市风貌,更持续对话着历史、技术与人文。每一处细节,也是一次次重新定义现代都市空间的尝试。

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