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博物馆:开启“海派电影”新里程
2013年06月17日
承载华语电影百年梦想的上海电影博物馆16日晚开馆,17日起向公众开放。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摇篮,上海电影博物馆选址恰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原址。如今,昔日“老上影”华丽转身,上影工作者通过对上万件电影“文物”历时近10年的整理归纳,为中国电影奉献了一座兼具史诗意味和互动趣味的博物馆。
从“中国动画之父”万籁鸣手绘的《大闹天宫》分镜头台本,到荣获奥斯卡技术成就奖的“闪电灯”,从模仿“风声雨声、枪林弹雨”的拟音室,到多语种轻松切换的译制空间,上海电影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展示陈列和互动游戏,让人们身临其境,感怀中国电影人近百年的苦与乐。
从看电影、拍电影,到“玩”电影,博物馆处处引人入胜。参观者可以走进录音棚过把“配音瘾”,也可以在拟音器前摸索着“制造”电闪雷鸣和子弹穿梭音效,还可以在动画工作室学一学水墨动画、黏土动画的制作小窍门。
哪件展品是“镇馆之宝”?博物馆策展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石川感慨道,几乎摆在观众面前的每一件物品,在中国电影史上都“可圈可点”。
早期记录《义勇军进行曲》的电影拷贝,夏衍先生寄语电影演员张瑜的亲笔信;《芙蓉镇》从无到有,谢晋先生留下的全文本记录;孙道临先生每天骑着上片场的那辆“老坦克”(自行车)……
在建设博物馆的过程中,上影还特意保留了原五号摄影棚,将其改造成具有纪念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超大电影放映空间。追根溯源,早在上世纪30年代这里就是联华公司拍摄基地的一部分。“这可能是整座博物馆占地面积最大的‘镇馆之宝’了。”上影集团总裁、上海电影博物馆馆长任仲伦说。
回首中国电影往事,1997年至2002年中国电影产业尚处在一个低潮期,国产电影年产量不足百部,基本是美国大片的天下。
上海徐家汇漕溪北路595号,作为计划经济时期“上影的大本营”,于2003年迎来了文化体制改革。据上影工作人员回忆:起初,改革的意义还不能被所有员工理解,有人抱着“不改革‘等死’,改革‘找死’,不改不革‘安乐死’”的侥幸心理在观望,也有人担忧“老上影拆了,老电影人的精神家园会不会无所依靠?”
不过,10年之后,上影基本完成了向现代化大型影业集团的转型,经济效益保持两位数增长,在全国影视企业中名列前茅。
2013年,上影在这份“十年答卷”上写下了一个惊叹号:呈现一座超大规模、富有人文气质的电影博物馆。
“这或许是献给上影改革十年的最好礼物。”任仲伦说。
16日晚,上海电影博物馆收到一份重量级捐赠:贾樟柯新片《天注定》上月在戛纳斩获的最佳剧本奖证书。
这张充满质感的奖状,印有戛纳电影节的经典标识——金色棕榈叶。馆方透露,这件展品将与其他几件贾樟柯个人的捐赠品一道亮相博物馆。
任仲伦介绍,上影一直本着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华语电影杰出人才开展合作,多年来贾樟柯在上影设立的工作室佳片不断,就得益于这种宽松、互补的创作机制。
今天,当人们漫步上海电影博物馆,可以找到各种有关中国艺术影片发展脉络的细节,比如王家卫与上影合作推出《2046》《一代宗师》等,李安在《卧虎藏龙》之后也选择到上海拍片,掩饰不住自己的“上影情结”。
博物馆开馆之际,谢晋导演的一句话萦绕在电影人心中,他曾说:“不建造一座电影博物馆,对不起历史。”
而今,上影人的回答是:博物馆不仅向历史致敬,更将激励后来的电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