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新经济专题
从农民工到新市民:行为科技改变世界
2019年7月26日 11:14 来源:新市民研究院 选稿:王亦斐

美国杜克大学到访新市民研究院

  近日,美国杜克大学前瞻中心负责人Mariel Beasley、美国杜克大学前瞻中心合伙人江亭博士等人员前往江苏昆山,参观了新市民产业与创新研究院,就如何从研究与产业角度改善全球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态展开探讨。

  IMG_3756.JPG

  杜克大学一行与我的打工网经纪人团队合影

  杜克大学前瞻中心研究团队致力于从行为经济学、心理学等角度分析全球低收入人群的行为特征和生活状态,通过大量的人群数据样本和严谨的科研论证与实验,打造创新金融产品,改善低收入人群生活状态,提高低收入人群幸福水平。该团队成果斐然,其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声名远播,与众多硅谷企业也曾多次展开长期合作。

  此次,由新市民产业与创新研究院和杜克大学前瞻研究中心合作研究的Behavioral Tech(行为科技)便是以中国的中低收入人群、流动人群等为目标人群,从其工作去留、人生规划等决策过程中的动力和阻力两个方面入手,创新金融工具和科技产品,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科学的理财观念,为其带来稳定和幸福。

  更重要的是,改变他们的身份认知,帮助希望融入城市的农村人能够建立起城市人的身份认知,帮助希望能够在城市有所成,回到家中有所养的农民工们建立起稳定的家乡认知,帮助希望能够在城市追求新生活的人建立起良好的工作身份认知、社会公民认知……在当下中国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大潮中,有多少人处于想留而不可留,想回却不敢回的“中间”认知中,他们即对过去充满了不满,有着上进的意愿,又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不知从何而去。

  

双方就新市民研究进行深入探讨

  卫健委2014年对流动人口的统计调查表明,超过60%的务工者有着在城市长期居住(五年以上)的意愿,但是现实中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的归属感并不高。根据新市民产业与创新研究院的调研访谈的数据来看,近40%的农民工完全不会讲本地话,其中约14.89%的农民工完全不懂本地话;同时,72.19%的农民工表示自己是老家人而不是本地人,5.83%的农民工表示自己既不是老家人也不是本地人。尽管相较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更愿意把自己看作“市民”(5.4%)或者是“新市民”(26.9%)而非“农民”(25.7%),但有41.9%的受访农民工表示并不清楚自己目前的身份。

  事实上,大多数农民工并不把自己看作是城市的一部分。目前新市民产业与创新研究院的一项课题则是如何引导务工者的理财观念,帮助其进行正确的财产规划和财产管理,希望通过资产和储蓄来增强务工者在城市的归属感。《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我国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青壮年在其中占比很大。2013年调查的务工经商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占48.8%,其中“90后”占11.2%。2015年相应劳动年龄的流动人口中,新生代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为51.1%,“90后”相应比例为12.3%。这些人基本处于人生的上升期,面临着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等等一系列的重大人生抉择,需要一定的储蓄来保证其人生的基本发展。

  同时我国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显示,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3年,“80后”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尽管相比2013年(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年,“80后”受教育年限为9.6年),中国流动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整体来看,仍然仅仅是略微高于初中水平。较低的文化水平导致这一群体整体的理财观念和金融素质受到限制,往往储蓄意愿高,但储蓄能力不强。非盈利研究组织ideas42在美国的实验也表明:中低收入人群有着强的储蓄意愿,但实际的储蓄率与储蓄意愿间存在差距,所以强制储蓄的金融工具可以提高储蓄率,并缩减储蓄上的“意愿-行动差距”。

  中国新市民的问题既有中国特色,也有全球普适价值,而新市民产业与创新研究院与杜克前瞻研究中心针对“行为科技”的合作研究,必然能够通过创新性的行为技术手段,进一步深耕中国新市民生态,扎根中国国情,深挖新市民产业价值,同时能够将这种经验推广到世界其他区域和人群。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