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热讯
产业带动就业致富 教育医疗改善民生
2016年8月31日 14:50 来源:城市导报 作者:张宝珍 选稿:龙莉敏

上海援疆在行动携手共进促发展


  戈壁、大漠、草原、湿地、湖泊、胡杨林,苍茫寥落的人文古迹,巍巍壮阔的昆仑山……8月的南疆瓜果飘香,有叶城的千年核桃树果满枝头;泽普城生态金湖杨绮丽风光迷人;莎车城的巴旦姆成为中国的“唯一";只见南疆城镇那风格迥异的建筑,光彩耀眼;琳琅满目的商业街,穿着民族服饰的时尚人流;随风飘扬的乐曲,使人领略到异域风情,惊喜连连。叶城县人大党组书记、副主任王龙在接待记者时动情地说,近几年来,叶城经济社会发展快,群众生活改善多,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治疆方略在新疆全面、准确贯彻落实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上海援疆的大力支持,为叶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许此话,道出了当地干群的心声。“十二五”期间,上海援疆工作有力推进了对口援助的叶城、泽普、莎车、巴楚四县产业发展,其中上海支持建设的四县工业园区带动直接就业2万人,间接就业超过2万人。为此,上海援疆干部深入贯彻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和第五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牢牢坚持“产业援疆促进就业”方针,在原有“一区对口支援一县”的基础上,更好地推进产业援疆,促进就业成为了上海援疆工作的优先目标。

  据悉,2016年,上海计划安排援疆项目144个,安排援疆资金22.7亿元。资金项目安排重点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精准扶贫倾斜、向就业倾斜,着力扶持产业带动就业,着力发展双语和职业教育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着力加强人才援疆,着力实施农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着力支持基层组织阵地和文化阵地建设,着力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叶城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距今约有2181年的历史,因叶尔羌河而得名。素有“天路零公里,昆仑第一城”美誉。全县国土总面积3.1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3.53万亩,草场892.81万亩,天然森林302余万亩。总人口50余万人,聚居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俄罗斯、乌孜别克等13个民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的农业县,也是中国西部边陲的军事重镇及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边境县,有着“中国核桃之乡、石榴之乡、玉石之乡、歌舞之乡”的美称。

  上海援疆叶城分指指挥长、县委副书记张未劼告诉记者,在喀什地委、行署和叶城县委、县政府及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的领导下,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坚持“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支撑”的总体原则,2011年至2013年,在民生建设中累计安排援疆资金11.93亿元,着力推进安民富民、安民兴牧、村镇建设和就业、教育、卫生等项目建设,各民族群众普遍收益。上海先后有30多名党政干部、教师、医生、志愿者到叶城援疆工作。

  2014-2016年援疆项目91个,项目总资金14.79亿元。叶城工业园区随上海援建工作力度的加大,园区建成区达到7.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配套已达到“六通一平”。形成了矿产资源开发、农副产品深加工、硼化工、轻工建材及光伏发电等产业体系框架、创建了集轻工园区、重工业园区、化工业园区、仓储物流园区、光优产业园区“一区五园”的发展格局,培育了24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就业9917人。今年,又新引进了上海隆信实业有限公司及上海凯崎纺织品有限公司等项目,预计投资1.5亿元,解决就业500人。在上海对口支援下,叶城县民族特色产业孵化中心建起了“靓丽工程”妇女就业基地,主要从事民族刺绣、地毯编织等手工制作,实现稳定就业近300人,培训各类人员达3500多人次。

  在叶城县教师培训中心,双语推广普及、韬图动漫教程推广使用等方面做出的成绩深受当地人欢迎,如今当地的孩子们学习兴趣特别浓。同样,在医疗卫生方面,上海援疆医生以高超的医技在县城得到当地各族群众的信赖。

  翻开灾后的玉赛斯新村村民的记录,记者惊奇地发现:从7月6日的凌晨,叶城县柯克亚乡玉赛斯村突降特大暴雨,造成特大山洪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那刻起,自治区迅速成立抢险救灾前线指挥部,通过车载、人扛、驴驮等方式,将帐篷、大衣、毛毯、矿泉水、馕等救援物资及时送至玉赛斯村,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为了从根本上改善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村两委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征求意见,村民一致同意将玉赛斯村整体易地搬迁到170公里外的叶城县城。7月11日全村106户311人顺利搬迁进入位于县城的玉赛斯新村。短短的5天里,村民开启了全新的生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以及地委书记曾存专程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并鼓励村民发展生产积极就业,把日子过得更好。如今,小区里文化室、幼儿园等设施完善,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幸福感。

  当记者来到该县艾然巴格农佳乐时,热情的维吾尔族村民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上海来客,并连连说,上海援疆亚克西!叶城县喀格勒克镇镇长阿不都热依木说,在上海援疆的帮助下,就业、就医、就学大大改善,使他们的生活有了提高。

  泽普:生态宜居乐业城

  祖国西部边陲的莽莽昆仑,冰川雪原喷涌出万涓雪水,形成叶尔羌河滔滔奔腾,一泻千里,在广袤无限的连绵大漠、宽广无际的戈壁旷野间冲积孕育了一片神奇的绿洲。这片绿洲维吾尔语称之为“波斯喀木”,意为“流淌着金子的河”,汉语称之为“泽普”。泽普县面积989平方公里,人口21.5万人。

  据上海援疆泽普分指指挥长、县委副书记张珺介绍,泽普县金湖杨“5A”景区坐落在泽普西南40公里处的亚斯顿林场境内,总占地面积4万亩,天然胡杨林的面积达3万亩,目前开发面积有1.8万亩,“胡杨、水、绿洲、戈壁”四为一体的独特自然风貌展示了一幅塞外边疆独有的画卷。2013年,泽普县金湖杨景区被命名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南疆首个“5A”景区,更是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一是品牌效应,带动旅游发展。“5A”使全县接待游客50.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63万元。

  二是示范作用,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保增长。5A带动了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增长76.8%,财政收入每年以25%左右的速度的增长,吸引民营资本近7个亿。

  三是龙头作用,实现增收入、惠民生。金湖杨景区共有74户人家,总人口273人,96%以上为维吾尔族农民,现已组建10户农家乐队、20户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制作队、10户小商品经营队和30名员工队等四支队伍,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100余人,年人均纯收入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2000多元。

  四是加强交流,实现保稳定、促和谐。旅游为边疆群众打开了一扇与外界交往交流的门,促进了民族情感、多元文化的交融,提高了各族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五是优化作用,实现了保生态、优环境。目前,泽普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3%,城区绿化覆盖率47.58%,人均公共绿地16.1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全疆第一,打下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全县提出了旅游一体化的目标,以金湖杨景区为龙头,把泽普打造成一座生态旅游观光之城,在泽普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让整个泽普成为一个大景区,促进旅游事业健康发展。

  上海援疆泽普分指副指挥长、副县长唐为群说,由上海援建的泽普县民生创业孵化园,目前已吸引10多家手工业企业和农产品合作社入驻。同时,还扶持返乡大学生设立了8家创业企业。帕提古丽·孜比布拉是金湖杨古丽绣地毯公司的创始人,企业已拥有42名固定职工、400名“订单”用工。她说,“多亏上海市妇联组织的培训,让我有了自己的企业,还带动了更多人就业致富”。

  位于泽普工业园区的新疆闽龙达干果产业有限公司是上海首批产业援疆项目之一,目前该企业已建立了1200亩有机红枣种植基地和生产加工产业园,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让当地农民群众受益。

  莎车:历史文化名城

  在新疆的南疆,喀什莎车县名因汉“莎车国”而得名。素有十二木卡姆之都、中国巴旦姆之乡的美誉。全县总面积90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3万亩,辖8镇21乡,人口近10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7.02%。

  上海援疆莎车分指指挥长、县委副书记沈敏对记者说,2014-2016年,莎车县共实施上海援建计划项目95个,计划投入援疆资金总计25.422亿元。作为上海重点援建项目,莎车县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目前学校已建立了汽车运用与维修、服装制作、焊接、食品制作、地毯编织等五大专业,输送4800名学生实习就业。两年多来,安排援建资金4.266亿元用于产业发展,实施援建项目24个,尤其聚焦巴旦姆产业发展,在原有产业基地基础上,建成了100万亩巴旦姆种植基地,形成了集“巴旦姆、蜂蜜、油菜和万寿菊”为一体的“甜蜜产业链”,直接带动上万名农民就近就地稳定就业。扶持特色林果、畜禽养殖、民族手工业等20家合作社规范化、快速化发展,辐射带动近千户农民。在援疆资金扶持下,莎车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起了高标准育苗温室、玻璃智能日光温室、保鲜库、研发服务中心、农产品加工中心等设施。目前该园每年可满足莎车4800座设施农业大棚的种苗需求,辐射农户4500户左右。

  援疆干部积极牵线搭桥,会同县商经委、工业园区管委会做好疆内外招商引资工作,目前,上海建材莎车隆基水泥公司新型岩页砖一期生产线于2014年6月正式投产;上海航天机电一期30KW光伏项目已建成并网发电;新投公司投资10万吨混合肥项目建成投产,入园企业由98家增加到124家,新增就业岗位2231个。实现工业增加值由5.51亿元提高到6.7亿元。建成疆南产业园,乡镇农贸市场25个、粮库22个,如今莎车商贸物流、旅游及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正焕发出蓬勃生机。

  聚焦民生项目,有力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目前,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1200余名。两年多来,共投入援建资金9.02亿元用于安居富民房建设、自来水入户、集中供热、基层组织阵地建设等重大民生工程,特别是建成的4.31万户安居富民房、定居兴牧房1327户,使农户从过去低矮破旧的泥土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屋,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完成了县城集中供热项目,解决了城区20万各族群众的冬季取暖问题。开通12条公交线路,覆盖13个乡镇,极大地改善了出行条件。

  千百年来川流不息的叶尔羌河,养育了莎车各族人民孕育了莎车独具特色的灿烂文化。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喀拉汗王朝、叶尔羌汗国的更替变换,班超、唐玄奘、马可波罗、林则徐等历史名人的顿足留恋,解忧公主、阿曼尼莎汗及十二卡姆套曲源源流长,让莎车境内无处不散发着历史文化的芳香。

  位于莎车县老城区莎车非遗博览园,该园占地面积22.5亩,建筑面积18806平方米,为宫殿院落式建筑,二层框架结构。总投资1.01亿元,其中已投入援疆资金5000万元,今年底完工后对外正式运营。

  该园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将现代建筑技术和民俗建筑风格相融合。借助新疆各类民俗装饰手法,充分展示莎车民俗民风,熔入“昆仑文化、丝路文化、中原文化、西域文化、草原文化、河流文化、玉石文化、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为一炉,体现了多样文化相交相融相衬托的特性。

  走进莎车非遗博览园,整体建筑大气磅礴、金碧辉煌,是维吾尔建筑及多样文化建筑的完美结晶。展现出莎车厚重的历史以及作为丝绸之路重镇交汇多样文化的辉煌。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